为推动《年份普洱茶标准推广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实施,打通产销两地的堵点,3月29日下午,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与广州茶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年份普洱茶标准建设研讨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来自云南、广东两地的行业协会代表、质量专家及茶企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年份普洱茶流通痛点、标准制定路径及行业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构建科学、可溯源的年份茶标准体系凝聚共识。
破解流通困局:标准缺失成行业痛点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组专家、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名誉会长张黔生博士提出,年份普洱茶流通的核心难题在于缺乏统一的品质认证与溯源标准。云南虽为普洱茶原产地,但大量年份茶实际存储于广东广州、东莞等地,“两地仓储环境差异显著,直接套用云南标准并不现实”。其牵头成立的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曾推动云南大叶种白茶地方标准落地,但年份普洱茶标准需结合广东仓储特点另辟新径。张黔生强调,标准建设可“从食品安全角度切入”,通过质量安全与品质达标的双轨认证,为后续标准细化奠定基础。
溯源破题:聚焦消费者信任构建
广州茶业协会会长张聘金则从市场端提出建议。他认为,标准制定应“以消费者视角为核心,通过溯源码解决年份茶真伪辨识难题。例如八八青等经典老茶,因历史原因未标注生产日期,若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年份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仓储流转信息,将极大提振市场信心。他特别提到,广州芳村作为全国年份普洱茶存量最大的集散地,大量2006年前生产的无日期茶品亟待标准化认证。淡化仓储地域之争,强化溯源公信力,才能打通线上线下销售堵点。
跨域协同:共推标准落地进程
研讨会上,中茶云南传统渠道部华南区代表梁庆鑫、部分茶企负责人及行业专家纷纷建言。与会者普遍认为,年份普洱茶标准建设需突破技术瓶颈与区域壁垒:一方面,科学界定不同仓储环境下茶叶品质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建立涵盖生产、仓储、流通的全链条溯源体系。尽管任务艰巨,但与会各方达成“势在必行”的共识,明确将组建专项工作组,联动产学研力量持续推进标准建设。
标准赋能:护航千亿茶产业升级
作为普洱茶消费与收藏重镇,广东年流通规模超百亿元,但市场长期面临“年份模糊、定价混乱”等乱象。此次研讨会标志着云南、广东两大产业枢纽首次就年份茶标准展开深度协作。未来,以“安全+溯源”为基石的标准化体系,不仅有望破解流通困局,更将推动普洱茶从“经验交易”迈向“数据信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主持人、广州茶业协会轮值会长杨去盈总结称,标准建设是“功在长远”的行业公益工程,需凝聚各方智慧稳步推进。“让每一片年份茶都有迹可循、有标可依,最终受益的是整个产业链与消费者。”协会将汇总研讨成果形成白皮书,并启动试点项目探索标准落地路径,助力普洱茶行业走向规范化、透明化新时代。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