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茶藏古今·道通天下——2025年第五届景迈山论坛成功举办
最新动态
茶藏古今·道通天下——2025年第五届景迈山论坛成功举办
2025-09-285


9月27日,以“茶藏古今,道通天下”为主题五届景迈山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各领域的专业人士,茶企代表齐聚景迈山,紧紧围绕“茶藏古今,道通天下”文化概念,结合“澜沧江:世界茶文明的源头”这一主论坛论题,共同回望澜沧江孕育的古老茶文明,更展望以茶之道所通达的无限可能。此次论坛由《普洱》杂志社、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主办,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宣布第五届景迈山论坛正式开始。
图片



01

开题发言

图片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 李庆元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在活动开题发言时指出,本届论坛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普洱景迈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两周年、学术界首次命名“茶马古道”三十五周年之际举办,并以“茶藏古今·道通天下”为主题,有着十分重大且特殊的意义。


图片


李庆元书记指出,茶藏古今之藏,是普洱各族人民从交往交流交融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实践,是茶马古道推动普洱从农耕文明迈向商业文明的重大转变,是普洱各族人民从原始朴素的自然崇拜到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的重大进步。道通天下之道,是要致力走好民族团结之道,是要致力走好产业振兴之道,是要致力走好市场拓展之道,是要致力走好文化交流之道,也是要致力走好和平发展之道。普洱愿与各方一道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景迈山这个世界瑰宝,在“茶藏古今”中坚定文化自信,在“道通天下”中推动合作共赢,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2

主题发言

大河文明视域下的普洱茶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望

图片

刘礼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澜沧江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大河文明注入了新的力量,普洱茶文化是澜沧江流域大河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在大河文明视域下,普洱茶有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如构建分类保护体系,鼓励社区参与增强文化认同,深入挖掘云南多民族茶文化魅力,打造多元且高质量的茶文旅产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深度融合,与全球的大河文明建立联系,深化与涉茶产区大河文明的交流合作等。


图片


古茶树:茶文明演进的活态见证

图片

蓝增全 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教授


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研究澜沧江茶文明的基础。云南拥有数量最多的古茶树,无论是野生茶树群落还是人工茶园,当把它们拟合在地图上,会发现它们富集在澜沧江大流域。与此同时,考古表明澜沧江流域有发达的史前文明,并且该流域有着人类发现、利用茶树的全过程活态呈现,简单总结分别有采集阶段、混林茶园、满天星顺山坡、等高条植、速成高产和生态茶园等几种人类用茶种茶的呈现形式。其中,景迈山古茶林是混林茶园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澜沧江孕育了茶文明,是民族团结共进的赞歌,生态文明的典范,也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纽带。


03

圆桌对话

在对话中聆听澜沧江的文明回响

图片


澜沧江这条“东方多瑙河”的文明不是单一民族书写的史诗,数千年时光,流域内的多个世居民族共同演绎了相隔数千里地理区域的民族交融与文明互鉴。茶马古道的道,具备着双重属性,一个是我们看得见的古道旧址,另一条则是铺设在心间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在圆桌对话环节,莅临现场的嘉宾涵盖了产、学、研多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以自己的所研、所探、所感,相互交织出了文明讲述与产业转化的多样可能和故事。


对话嘉宾:闵锐

澜沧江流域的考古发现与实证

图片

闵锐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多项重要遗址和墓地的发掘


云南境内的考古遗址,与古茶树资源拟合地图有着很高的重合度,这对于澜沧江流域文明的研究非常有意义。近年来,澜沧江流域有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为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论证澜沧江流域为什么是茶文明的发祥核心提供了坚实的例证。


图片


对话嘉宾:宋时磊

茶马古道与文明传播路径

图片

宋时磊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茶马古道是一条开放式的商贸网络,它以“茶马互市”为起点,用中原的茶叶交换藏区、滇西北乃至域外的马匹、药材和其他物资。这片古老商道网络背后的贸易机制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补与繁荣,更推动了沿线城镇的兴起与社会发展,是一段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物质交流传奇。茶马古道更是一条深刻的文化交流通道,在这条路上,不仅仅有茶叶与马匹的流动,更有语言、宗教、艺术、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交融。茶马古道的传播力还在不断升格,从历史叙事升格到兼具强烈文学色彩、跨界诸多学科的叙事,从国内议题升格到国际话题的研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


图片


对话嘉宾:刘勇

黄河边上的“景迈山”

图片

刘勇 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八二茶仓创始人


景迈山的茶树、森林、古寨、在地人文哲学、生态智慧等等,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我来自黄河流域的河南,致力打造八二茶仓就是想努力把景迈山的一切“搬”到黄河边,古寨的木头、砖瓦等老物件,茶树,景迈山的茶,我都希望能够分享给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景迈山看不见的秉性,我在景迈山认识了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明白了很多珍贵独特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些年来,我们在黄河边,喝景迈山茶,办景迈山茶会,但我和我身边的茶友们感受到的是真切的黄河与澜沧江的守望


对话嘉宾:鲍小沁

文明的渗透力

图片

鲍小沁 DEMAINZ地缦总经理,资深企业架构师,项目咨询师,时代广场总企划人,音乐剧音乐节总策划


景迈山的世代居民们不只是千年古茶树的守护者,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者。从服装设计的角度看,他们的生活智慧藏在民族服饰的每一寸布料里。比如,布朗族传统服饰以靛蓝、深棕为主,他们说,一方面是耐脏,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繁多,大地为色是最好的保护。所以,地缦提取了景迈山四季植物的色彩,并用植物染色工艺赋予面料防水透气功能。其实,景迈山带给我们的灵感是无穷尽的,无论是芒景村的蜂王树还是古茶林里的风味气息,更重要的是触及灵魂深处的启示——我们坚信,要拒绝“设计师的自嗨”,让“守护者的智慧被看见”。


04

主题发言

在文化“存异”中守护文明多样性

图片

熊澄宇 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欧洲科学艺术人文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南、吉林、福建、上海、杭州、南昌、九江等地政府顾问。


文化有三个维度的解读:物质维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符号体系,如建筑、茶叶等;精神维度是核心价值观、信仰、道德等精神价值;行为维度是人的行为构成的制度体系。景迈山作为文化遗产,它的构成也是这样的,有茶叶栽培、茶器、茶服、茶饮、制茶技艺等多样元素。同时,文化具有“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特征,其核心是差异性,由地理、气候、民俗、历史等差异造就,而文明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所以,当我们以文化遗产推动文明对话时,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文明对话的基础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对话、借鉴。就茶而言,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让人们达成对茶文化的共识?这就需要考虑中国的茶叶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关联与融合,同时也需要好的传播方法。如文旅部门举办的“茶和天下”的活动,在全球四十余个中国文化中心开展,还将中国茶叶与巴西、印尼咖啡及法、西葡萄酒等进行品鉴融合,促进文化交流。


图片


最后,来自澜沧江流经云南的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7个州市的少数民族代表,共同宣读了《澜沧江宣言》。这是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命运共同体发展等愿景做出的一如既往的坚定许诺。澜沧江宣言,是第五届景迈山论坛的主论坛的尾声,但却是澜沧江这条文明长河奔涌不息、容纳百川的新篇章。

9月26日晚开展的“中国有座景迈山”星空夜话活动。以天为幕、以茶为席、以文明为脉,开启一场跨越天地、古今与国界的深度对话,在星河与茶汤的交织中,读懂景迈山的世界价值、文明根脉与未来方向。

图片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一条江、一座山、一条道、一座碑、一片叶和合而生成的文化生命体。云南,将从一个茶文化的地理单元,升格为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文明研究样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贡献力量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协会宗旨
提供服务 反映诉求
规范行为 促进流通
地址:昆明市官南大道康乐茶城晨力大厦5楼
电话:0871—64177417
图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