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澜沧古茶联农带农,一片“绿叶子”成为富民增收“金叶子”的蜕变
最新动态
澜沧古茶联农带农,一片“绿叶子”成为富民增收“金叶子”的蜕变
2024-07-315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之一。


不久前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繁荣是重点。只有产业繁荣,农民收入才能稳步增长。去年年底的中央年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联农带农”,即通过与农民进行合作,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发展。???????


茶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一片叶子关系着千万茶农的生计,关系着万村千镇百县振兴。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澜沧古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自己在联农带动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责任。新形势下,茶叶龙头企业是如何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联合农业,带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澜沧古茶作为一家茶叶企业,

从创立之初,

就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1966年,澜沧古茶在景迈山建厂,以澜沧古茶创始人、茶妈妈杜春峄为代表的景迈茶训班学员们,就此开始了他们以一片叶子摆脱贫困,振兴中国茶产业的创业之路。


这些茶训班的学员,大多是穷苦农民出身,从小缺衣少食,有的甚至还是孤儿。1972年,靠着艰苦奋斗,他们人背马驮,把制茶机器抬上景迈山,压制了第一个产品;1975年,他们把景迈山上的茶厂搬到澜沧县城继续生产;随着改革开放,茶厂因为没能主动与市场对接,经营状况每况愈下,1998年无奈宣布破产。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创始人、茶妈妈杜春峄带着80多名当年从茶厂失业、平均年龄52岁的老员工,自筹资金组建澜沧古茶,重新开始二次创业之路。


从上山学茶建厂,到为摆脱贫困与命运抗争,再到在时代的洪流中浮沉,这片叶子寄托着是这群农民出身的新中国第一代茶人美好的希望和理想。




01

 以茶富农 联农带农

“绿叶子”成为富民增收“金叶子”


景迈山,是世界遗产地,不仅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从1966年建厂至今58年,澜沧古茶一直围绕景迈山打造自己的上游产业链,通过收购景迈山茶叶原料、成立原料合作基地、建立茶林养护示范区,形成“养护-采购-生产-销售”的完整生态闭环,以产业发展带动茶农脱贫和茶山振兴。




从“一叶”到“一业”

景迈山世居茶农因茶脱贫的故事


景迈山的少数民族茶农,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利用茶树的族群之一。茶农们世代深居深山,遵循着先民的教导,与绿林中的茶叶共荣共生。



十多年前,因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偏居一隅的景迈山茶农们,守着连亘万亩的古茶园,却没能实现“靠山吃山”。当时,普洱茶产业没有产业链,茶农种茶采茶,靠天吃饭,山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别提增收致富了。


2005年前,家住景迈山惠民乡景迈村芒埂村民小组的岩依砍、尹一然一家还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虽然家里守着面积不少的古茶林,但因为不知道景迈山的茶叶值钱,一家人靠种玉米等为生,日子很难过。


2005年,岩依砍听说县城澜沧古茶收购景迈山上的茶叶,就凑钱制作了两大袋茶叶进城卖茶。


因为山路难行,夫妻俩赶到县城时太阳已落山。茶没有卖出去,只得在县城待一晚。两人身上就剩20元钱,交了宾馆住宿费已经没钱吃饭。饿着肚子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他们赶到澜沧古茶,两大包茶叶卖了1200多块钱。于是两人马上在县城下了顿馆子,两个人点了5个菜。


尝到了甜头,夫妻回到山上,全心投入到茶叶生产。此后,他们经过了澜沧古茶的严格考核,在公司的带动和指导下建起了茶叶原料初制所,成立了茶农合作社,成为了澜沧古茶签约的原料合作伙伴,不仅让家人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还有了自己的茶店、茶室、民宿,带动山上村民近百户参与到产业中,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


因茶致富的尹一然一家在自家古茶林采茶


祖辈居住在景迈山,世代以种茶卖茶为生的糯干古寨村民岩在迪在遇到澜沧古茶前,家里住的是低矮、破败的土房子,昏暗、逼仄,雨天潮湿、旱天进尘,一家人守着自家茶地却依然艰难度日。与澜沧古茶签订合约后,通过销售茶叶原料,岩在迪一家逐渐摆脱了贫困,成为了寨子里第一个建起新房的人家。如今,他在糯干开了一家茶店和民宿,茶旅事业办得如火如荼,与澜沧古茶合作建立的茶叶初制所和茶店仅一路之隔,方圆之内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茶叶种植-初制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集合。在澜沧古茶的联动带动下,岩在迪实现了从“一片叶”到“一片业”转变,也成了景迈山茶农脱贫致富的典型。




打造“公司+合作社+茶农”联农带农模式

与茶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如今,澜沧古茶是景迈山古树茶的收购大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澜沧古茶承担起了乡村茶产业振兴的更大责任。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澜沧古茶建起了“公司+合作社+茶农”的合作模式,与合作社签订长期的原料采购合作协议。茶农把鲜叶原料卖给合作社,合作社把鲜叶制成干茶卖给公司。公司管理合作社,合作社管理茶农,层级分明,管理明晰。



公司制定标准,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

为了保障原料的品质,澜沧古茶规定合作社要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原料筛选模式,以及茶树养护、初制加工管理规定进行原料加工生产。澜沧古茶也会安排技术人员指导茶农茶树养护、加工技术。



制定合理的收购政策,激发茶农生产积极性

同时,澜沧古茶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收购政策,确保茶农利益。因为澜沧古茶原料收购量大,且长期稳定,不仅避免了茶叶因气候等不可控因素影响产量、质量而出现价格波动的问题,同时帮助合作社解决了技术、销售问题,能带动合作社资金流转。因此,茶农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参与茶叶种植生产,参与度也很高。


在景迈山,能成为澜沧古茶的原料合作社被看作是一个荣耀的事。这不仅是对他们规模和能力的认可,更能保障他们收入稳定。


对于其他原料基地,澜沧古茶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管理,茶农按照公司的要求管理茶园和上交鲜叶,多年以来,给予茶农的鲜叶款大都是现金结算。


春茶季,给茶农发放鲜叶款


有了收入保证,澜沧古茶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比如芒景、景迈村茶农合作社,从2011年至今,从11家发展到24家,要求报名参与合作社的还有100多家,每户都有古茶林。芒景村2013年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截至2023年底,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万元,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景迈山茶产业已实现较高程度的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景迈山以当地茶农为法人代表已组织形成了众多专业化的茶叶合作社。


澜沧古茶还与多家优质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共同出资组建原料产业联盟助推景迈山做大做强。长期稳定及共建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通过“助农”的形式让茶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证公司运营相对轻盈的前提下,从源头让原料质量得到较好的控制。



共同进退

茶企与茶农互助共进


澜沧古茶与景迈山茶农是一种长期建立的稳固的合作关系,困难时共同进退。


普洱茶还没被世人认可的时候,景迈山的生活很贫穷,古树上的茶鲜叶没人收,澜沧古茶一步步建立起完善的生产链,给茶山茶农带来了财富。2007年,由于市场的风波而导致公司遭遇经济困境时,合作社先自己垫钱给农民,保证茶鲜叶的收购。而当茶农遇到困难,比如2020年特殊时期及春茶减产,澜沧古茶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古茶树的生机和茶农的收益,开启“限量保价”采购古树茶,困难之下与茶农共度时艰。




以茶带旅

茶山体验带动茶旅双向奔赴


除了直接收购原料,澜沧古茶还在茶文旅方面带动赋能。


连续16年举办“回家之旅”,茶旅融合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2009年开始,澜沧古茶每年春天都会举办“寻味问茶回家之旅”,邀约全国乃至全球的茶人茶友们到茶山、到基地、到茶厂,深入了解一片叶子从原产地到市场的蜕变过程。从茶树种植、养护管理的认识,到茶叶采摘、加工生产的体验,到茶农生产生活的全面感受,澜沧古茶以茶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以茶叶基地和茶厂为依托,开发出了采茶、做茶、购茶为一体的茶文旅生态链,不仅推动了云南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更通过以茶带旅的形式,促进茶产业发展。



到如今,回家之旅已经从2009 年的46人,发展成为自2016 年开始每年超千人参与的茶界盛事,创办以来已经吸引了线上线下 800 多万人次参与,由此衍生的“沉浸式体验 场景式销售”的营销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得到了全国各茶产区的跟进学习,全面带动了茶产业从茶叶到文旅的脱贫致富模式。




02

技术引领 产业升级

智慧赋能推动致富增效


仅靠稳定原料收购和文旅带动,只能帮农民实现收入增长,要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最终还得靠技术和人才。


茶叶从根本上是一个农业产品,尽管在生产、消费以及贸易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但技术和人才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短板。



技能输送

联农带农的长期主义


在长期的考察和实践中,澜沧古茶意识到靠个人或单纯的“输血”并不能从根本上带动茶农成长。


长期坚持技术共享,送技术下乡

因此,从1998年开始,澜沧古茶就坚持送技术下乡,凭借五十多年积累的茶叶种植、制作经验和技艺,为茶区合作社、茶农提供从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技术支持以及有关的培训活动,累计举办各种技能培训数万人次。组织合作社参加技能大赛,帮助茶农以赛促练、以赛增技,提升加工技术水平。



技术培训不是一阵一时,而是贯穿全年。茶叶采摘期,派专人监督茶叶生长情况,指导茶农留叶采,采两季留一季;根据当年茶叶生长和品质制定工艺标准,从摊晾、杀青、揉捻到干燥,一步一步教,一环一环监督;闲暇期,教授茶农茶树养护专业知识,如十月深翻、茶树修剪、护林养林等。



对于技术标准的制定,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前端市场深度联系。根据茶客喜欢的口味,搭建起市场端和生产端的桥梁,比如大多数茶友不喜欢茶叶中的烟味,就指导合作社引进滚筒杀青设备;及时了解前沿加工技术,帮助提升茶农初制加工的水平。茶农制茶的水平越高,越适应市场口味,茶价自然得到保障,茶农收入也相应增加了。


每年的春茶季,是澜沧古茶技术员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下沉到每一家初制所、每一个茶园基地,时时指导,每天监督,白天跑茶山,晚上睡板凳,熬夜指导茶叶加工是常态,有时一驻扎就是一个多月,吃睡都在基地。




非遗助力

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在振兴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建设。


依托非遗工坊建立利益连结机制带农助农

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省级非遗项目,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联农带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茶妈妈杜春峄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制茶技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打造非遗工坊。2023年4月,澜沧古茶景迈山传统制茶技艺非遗工坊获评云南省级第一批非遗工坊。



长期以来,非遗工坊通过传承和发扬景迈山传统制茶技艺,将非遗与营销相结合,让景迈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不仅提高了景迈茶的附加值,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同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非遗工坊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各普洱茶区合作社、茶农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培训活动,累计参训茶农达数万人次;以义卖普洱茶特制产品、专款捐赠等形式联农带农,带动当地茶农9000户45000余人发展。


制作扶贫茶,公益义卖带动茶农脱贫




人才支撑

技能大师撬动小叶子大效能


澜沧古茶也注重通过人才的培养,为乡村茶产业振兴助力赋能。


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技术人才

公司技术总工程师朱美宣,是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在茶行业领域中创新创造能力强、影响带动作用大。2020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朱美宣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以来,围绕原料开发、普洱茶研发、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质量检验、产品检验等方面展培养了一批涵盖原料、生产加工、质量检验等为主的技能人才,以点盖面对各普洱茶专业合作社、初制所和茶农进行技术输送,累计开展培训210余次、培训人数1540余人。



攻克技术研发难关,推动熟茶产业创新发展

工作室切实开展技术革新,以自身对普洱茶初制、精制关键要点的熟练掌握,在公司创始人、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杜春峄的指导下,攻克多个云南茶山古树茶发酵难题,缔造出独树一帜的“澜沧味”熟茶风味。



依托自身强大的熟茶发酵优势,澜沧古茶创新研发出茶妈妈柑普茶等消费类熟茶产品,其中的茶妈妈柑普茶小青柑自2015年推出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茶行业巨量市场,一方面结束了广东新会陈皮持续了十年的行业低迷,另一方面也唤醒了市场对普洱茶熟茶沉寂已久的需求。新的市场推动了新会陈皮和普洱茶上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云南原贫困县的茶叶消耗,推动云南广东两地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又促进广东新会陈皮行业从2015年前产业产值规模不足10亿到2022年190多亿的迅猛发展。


广东新会柑核心产区??


茶妈妈柑普茶小青柑


建立现代化工厂,推动茶业现代化升级

除了人才培育,澜沧古茶还借助澜沧县独特的原料、生产、人才优势,投入数亿元建造总面积超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山泉古酵”,聚焦熟茶高质量科研,规范化生产、精细化运作,进一步扩展普洱茶全产业的链条,提升熟茶附加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熟茶的需求,进而反哺茶农,确保他们的收入持续稳定提升。


位于澜沧县勐朗镇的澜沧古茶生产中心


山泉古酵????????????????



引入项目,改造茶园

联动政府升级产业


帮助茶乡改造生态茶园

澜沧县安康佤族乡位于澜沧县西北部,有茶叶种植基地21602亩,2017年全乡茶叶鲜叶总产量759吨,产值1034.4万元,澜沧古茶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围绕糯波村千年古茶“茶后”打造生态茶园,抓生态有机,加强加工工艺,打造“茶后”品牌,以“茶后”带古茶,古茶带生态,生态带有机的模式提高茶叶品质,先后投入资金超千万元,改造茶园4526亩,覆盖农户1548户。



助力安康乡打造“糯波茶后”品牌,以“茶后”带古茶,以古茶带动当地茶农致富


引进扶贫项目,助力茶乡脱贫致富

2017年,安康乡政府聘请茶妈妈杜春峄为澜沧县安康茶产业发展技术顾问,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扶贫项目。


茶妈妈在安康乡考察茶产业发展状况


自项目实施以来,2018年,澜沧古茶分别在安康乡班坝村和上寨村新建和改建普洱茶、红茶初制厂房3间,新建普洱茶、红茶初制加工车间1间,有效带动安康乡普洱茶产业发展。2019年,通过项目运作,全年收购茶农鲜叶超200万元,直接带动项目区建档立卡户736户2688人实现茶叶增收约每户2700元。另外,通过项目分红,至少为对应的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每年每户超过4500元。



澜沧古茶还把专业公司引入安康乡3个基地进行茶园管理和鲜叶收购,把鲜叶的价格提升了10倍;与澜沧县糯福乡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技术输出,带领茶农增收获利。



在糯福乡进行茶园管理技术培训



03

专注养护 建立示范

联农带农应该久久为功


对于澜沧古茶来说,联农带农不是简单的几次培训、帮扶,有效的联农带农,是可持续,是绿色发展,而确保茶农的收入可以持续稳定提升。


提出“保护古茶树”倡议,每年公益义卖捐助古茶养护事业

对古茶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澜沧古茶很早就进行更长远的规划,2010年提出景迈山“保护古茶树”的倡议,每年积极组织全国茶友进行公益捐赠用于古树茶的养护。


每年组织公益茶义卖,捐赠善款用于古树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事项?????????????



建立古茶林养护示范区,影响带动茶农养护茶树

2015年,澜沧古茶在景迈古茶山腹地对特定的4000多株古茶林进行为期三年的专门养护;2016年创立“春億古茶会”,建立“澜沧古茶景迈古树茶源养护基地”,澜沧古茶设立专项技术保护组,对每棵养护林的古茶树进行实际测量建档,划分小片区进行专门的打顶、疏花、疏果、生物防虫害等养护,不做大规模采摘,只做保护性养采,并拨出三年专项资金对茶林养护期间不采的损失给予茶农专项补贴。



2020年,澜沧古茶持续打造景迈山古茶林养护示范区,在景迈山大平掌,设立了一片约4000株古茶树的养护示范林。在多年古茶林养护经验的基础上,在此建立起一整套古树茶养护、采摘、初制、滋味标准。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澜沧古茶景迈古树茶产品的品质水平,养护林所呈现出的生机,也对景迈山其他片区茶林的养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带动更多当地茶农投入到景迈古茶林养护中去。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



近二十年的联农带农,澜沧古茶长期的坚持,结出了硕果,见证了景迈山从寂寂无名到成为世界遗产地的巨大跃升,见证了云南各族人民从贫穷到富裕的幸福跨越,也见证了这一片不起眼的“绿叶子”成为富民增收“金叶子”的神奇变化。


如今,当年和茶妈妈一起创业的老茶人股东们,已经得到了这一片叶子的馈赠,安享晚年生活。


澜沧古茶第一代创业股东分享公司上市喜悦


少数民族茶农兄弟和澜沧古茶十数年的探索,茶农兄弟用一片叶子滋养了澜沧古茶的成长,澜沧古茶也用这一片叶子反哺茶农,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贡献了中国在世界减贫史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生动样本。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之后的三个月,12月22日,澜沧古茶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普洱茶第一股。当澜沧江流域包括临沧冰岛、普洱景迈山、西双版纳茶农合作社20多名茶农代表,在“东方之珠”香港国际资本市场敲响上市的钟声,全球资本市场见证了这个中国在世界减贫史上的成功案例,也开启了这片叶子在新领域继续造福百姓、创造美好未来的新征程。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兴盛一方百姓。澜沧古茶的联农带农模式,其实也是中国茶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让“绿叶子”真正成为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对于有志于深耕乡村振兴沃土的澜沧古茶而言,只有通过不断推动茶产业化发展,让茶农通过成熟产业自主增收,乡村振兴才更有活力。


联农带农,久久为功。澜沧古茶的联农带农之路在继续,这片“金叶子”的振兴创富之路,也在继续。




点这里
一片叶子兴一方百姓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