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8日19:30,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第三集《香沁四海
茶和天下》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让人们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茶文化交流之旅,传播中国茶文化,与世界共享美好。节目邀请了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屠幼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和《中国茶文化》主编徐晓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以及来自澳大利亚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席格伦做客演播室,共同展现“茶”这张中国文化名片的魅力。
说到茶文明自然是离不开云南,下面是节目涉及到的云南茶元素:——四位专家推荐喜爱的茶,两位专家推荐了云南茶,徐晓村副教授推荐了普洱茶,阐释了普洱茶运输到西藏过程中的后发酵,让茶变得非常浓郁,更受欢迎。主持人将其总结为“美丽的误会”。来自澳大利亚的席格伦教授推荐了一款很特殊的滇红,从传承人杨中原的滇红制茶技艺,讲到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作为国礼赠送给她的一款滇红,再讲到中国的茶文化和技艺就是靠这些传承人,最后总结认为中国最大的软实力是传统文化。
——茶马古道,席格伦教授讲到中国西南的茶,以马帮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仅运输茶叶物质产品,也在运输和分享茶文化,在漫长的时间推移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共同体,通过茶马古道的研究认识到,在这一过程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茶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载体。
——景迈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问及茶的传播在国际上成果显而易见,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时,席格伦教授认为中国茶受到世界认可,景迈山古茶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标志,在作了专题短片介绍后,席教授认为中国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的茶树种植方法,与国内外有规模的茶园种植方法完全不一样,景迈山古茶林像一个森林,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代表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种植方法,可以吸取很多智慧。少数民族这种茶树种植,对大自然的敬佩,在我们现在面临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等等,也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农业种植方法是不是要改善,用更和谐的方法,吸取古茶林种植方法很多宝贵的智慧。
的确,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让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地域都有云南茶元素,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代表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4项中云南茶元素有6项,普洱茶占三项,表达了“人类的普洱茶世界的景迈山”,我们为央视节目点赞,为专家点赞!说到茶的文明,云南还有深厚的底蕴,应予浓墨重彩书写,那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早在1994年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专著出版,明确表达了云南西南部不仅是原产地中心,而且是茶组演化变异中心,当今茶学界刘仲华院士正是主要撰写人之一。2021年,西南林业大学蓝增全教授等主编的《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从资源分布、人类活动以及茶马古道开启茶文明之旅,深刻阐释了澜沧江流域先民早期发现利用茶,进而传播到中华大地的宏大篇章。
正如席教授所说,在茶马古道形成和运输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2024年12月26日,西南林业大学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中,蓝增全教授作了题为《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深远和最广泛的物质与精神认同》专题讲座,观点如出一辙。在即将来临的首个人类非遗“春节”,我们高兴地看到世界和平的曙光。茶和春节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落实到一个字就是“和”,祈愿“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让春节(农历新年)成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世界年”,让茶“香沁四海茶和天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